老师总爱告孩子的状?用这3步,让孩子既不委屈又能有效解决问题!一些孩子在上学期间,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,导致老师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。有的老师可能会比较严厉,一顿怒斥孩子哪哪做得不好,此时就非常考验父母的处理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了,因为一旦被老师所说的话引导,就可能让孩子受委屈。 ![]() "你家孩子最近很能制造垃圾,每天都要浪费很多卫生纸,上完厕所回来拿湿巾擦手,还分给小朋友。" "好的,张老师,我知道了,谢谢您的关注。" 当我回复完老师的语音后,瞬间怒火暴涨,但又马上冷静了下来。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老师的一面之词,另一方面是从老师的语音中我解读出了不同的信息。 第一,老师说"制造垃圾",这个词在我看来有点过了,我知道儿子有过敏性鼻炎,有时候确实会不停打喷嚏、流鼻涕,所以妈妈给他带了不少纸。那么,他是把垃圾扔在了地板上,还是放在了妈妈为他准备的垃圾袋里? 第二,老师每天要照看50个孩子,难免会有情绪,孩子是否真的像她说的那样? 第三,孩子上完厕所用消毒湿巾擦手,我认为是讲卫生的行为,但分给其他同学是不是上课时发生的?否则老师为何知道? 然后,我向儿子进行了求证,得到的结果和我预想的一样。 第一,孩子制造的"垃圾",自己收集在垃圾袋里,放学后扔掉了。 第二,孩子课间上厕所回来,又使劲擦手、分给同学是在上课前进行的,虽然老师已经进入了教室,但并没有宣布上课。 由此,整个事件的过程已经很清楚了,我差一点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委屈了孩子! 孩子上学过程中,家长难免会遇到老师"告状"的事情,该如何应对才能做到既不让孩子受委屈,又能妥善的处理? ![]() 放下情绪,保持冷静 当老师告状时,我们自然会认为老师是对的,肯定是孩子做错了。 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,所以首要任务是让自己冷静下来,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。 当你能放下自己的偏见,才能进行理智的去判断事情的经过及其后果,最终妥善处理。 ![]() 首先要询问孩子整件事件的来龙去脉,分析其中的问题点。 就像案例中的矛盾点就是在于孩子是否扔掉了垃圾,以及是否在上课时分享给同学湿巾。 当你能找到问题的矛盾点时,通过孩子的描述,结合老师传递的信息,自然能分析出事情的对与错。 ![]() 表达明确的态度 无论孩子对错,事件已经发生,都不值得你去发火,此时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,并进行合理教导才是重点。 一件事情必然有多种不同结果,我们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: 当我们知道孩子被老师误会了之后,一定不能直接在孩子面前指出老师的错误,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老师产生厌烦的心理。 就像前面案例,孩子其实并没有错,但我们给孩子的回应就非常考验父母们的智慧了。 “老师给爸爸说你在学校的情况,是因为老师喜欢你、关注你呀!” “可是我都自己扔垃圾了,她还那么说我。” “因为老师也很辛苦,她要照顾你们班上二三十个小朋友呢。老师说你,只是担心如果垃圾被随便扔在地上,就破坏了班级卫生。” 孩子听完这番话,脸上不开心的情绪慢慢消失了。 在孩子有过错的情况下,也不要对他大声斥责,应该好好引导。 有一个公式可以很好地解决:客观描述事件+我的感受+期望。 在描述时,应使用第一人称描述,这样不会让孩子体验到被指责。 举个例子:如果上述案例中儿子确实做错了,没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,而是扔在教室里。 我会这么说:"我听到老师说你把垃圾扔在了教室里,爸爸认为这样做会破坏教室的卫生,爸爸希望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,以后我们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去好吗?" 这样的表达,既不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,又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、观点以及对孩子的要求,而不是在愤怒的情绪下,暴跳如雷。 这是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无能表现,根本帮不到孩子。 父母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态度、表情、方式方法,都会对孩子的性格结构产生影响。 合情合理的表达,并提出采用具有建设性的谈话,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好方法。 ![]() |